老化失智之人文社會關懷

鼓勵同學對自身生命、及家庭生活和關係的體驗和探索,並與當代多領域之學者專家進行對話交流,為老化與失智的照護帶來多元、多面向的觀點整合,成為參與課程之師生未來於醫療照護、研究發展與社會參與等工作的人文基礎養分。

透過校內外多領域專家的邀請,開啟校內外專家與校內師生之交流機會,不僅增加現有生醫知識與人文素養之深度,也擴展陽明大學於不同專業領域中之能見度,作為因應未來跨領域交流合作之趨勢之準備。

課程資訊

︳授課時間:

104學年度第2學期 每週四 7.8.9節

授課教師:

許樹珍 / 國立陽明大學 社會健康照護所教授

邀請之專家學者:(依演講日期排序)

李世代 /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 教授
洪成志 /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心身醫學科主任
周貞利 /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瑞智家屬聯誼會榮譽會長
吳淑敏 / 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 專科護理師
葉光輝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員
吳世豪 / 導演、台灣失智症協會公共事務委員會委員、脈動國際公司 總經理
鄭惠姍 / 退休資深社區 護理師
湯麗玉 / 台灣失智症協會 秘書長
吳岱融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教授
陳榮基 / 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院長、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

授課助教:

蔡祁珊 / 國立陽明大學 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 碩士生
左仁修 / 國立陽明大學 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 碩士生
譚成安 / 國立陽明大學 生科系暨基因體所 大學生
連芸    / 國立陽明大學 生科系暨基因體所 大學生

︳學分數/總時數:

3學分 / 54小時

︳必/選修:

博雅通識選修

︳授課對象

大學部學生、研究所學生

︳授課學生總人數:

36人

︳學生系所來源比:

醫學系

17%

牙醫系

6%

護理系

8%

醫放系

19%

物治系

19%

生科系

11%

護理所

6%

社會健康照護所

8%

臨床護理所

6%

課程說明

課程概述

1.  本課程設計的思維主要是以人日常的生活及特殊生命歷程為基點,試圖鼓勵學生去觀看和分析其在家庭內接受關懷照顧及給予關懷照顧的關係,也試鼓勵將這樣的思維推展到社區和社會他人的互動中。課程尤其以面對長者或失智症者為焦點,為目前在家庭及社會中置身所在進行反思和實踐行動。

2. 本課程採多元開放及多重對話的方式,以大班和小組方式討論老化、失智在家庭、社會之相關人文關懷與倫理議題,同時鼓勵其反身實踐及培養相關的人文思維與倫理關懷之素養與行動

課程中邀請多位校內外學者、實務工作者、病者和家屬、當代作家、導演、藝術家等擔任特別講員,其專業涵蓋高齡醫學、長期照護、基因科學、精神醫學、心理學、藝術、文學等,課程透過與特別講員之對話、交流,以及小組內實際行動與深入分享討論。教學內容以探索老化、失智症長者之家庭及專業關照的現象,並以代間親情與照顧關係轉換為主要議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與醫療照護場景中即能觀看與省思自身與親人、長者之間的關係、互動現象。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學習老化失智的相關概念意涵,觀察個人在家庭及社會彼此關照處遇之現象和問題,深化其對老化失智在社會中可能的觀感、處境與行動之認知,也期待幫助學生從多元的角度,促進相關可能的社會人文關懷思考與倫理實踐等面向。

學生於期中與期末將其課程活動中之學習成果(學習檔案、團體學習活動及田野活動)進行成果發表,除成績評量外,給予優成果優異者頒發禮品獎勵,鼓勵優秀學生進一步對成果整理發表,並於最後一堂課邀請講師和同學作具體成果展示,進行集體欣賞和互動評值的活動。

課程與場域

本課程有安排校外照護現場(地點:台灣失智症協會-瑞智互助家庭)訪查,以了解健康實務者及病者和家屬如何在社區對失智症家庭互助運作之一模式。

另外,本課也安排學生返回自己的家中為長者製作生命故事書,期使學生能從實際面向反思和討論老化或失智議題在家庭、社會之相關可能人文倫理關懷的議題,同時促進其反身實踐及培養相關的人文思維與倫理關懷之素養與行動。

🎬 參訪回顧

學生成果集

【你最不想忘記什麼?】

如果有一天老了,你最不想忘記什麼?
你的故事能說給我聽嗎?或許我會想起我最不想忘記什麼…

不想忘記笑容…
不想忘記自己…
不想忘記家人…
不想忘記夢想…
不想忘記怎麼去愛…
不想忘記青春的高中…
不想忘記記憶中的味道…
我什麼都不想忘記,我希望我什麼都可以記得…

你忘記的,我會幫你記得!

| 教師回饋

年輕的生命如何能想到老化身體心智退化的情況?
或許從自身所懼怕失落的事情才更容易來促發對老的體會、珍惜、甚至行動,
同學在思己忖人之間,更難能可貴的是立即付出了行動….。

【我們這一家】

故事角色:
花爸、花媽、橘子、柚子、花叔
前情提要:
花爸變得怪怪,常常不明原因遲到、把雜誌放冰箱裡、把洗衣精當洗碗精用…等,經過診斷花爸得了失智症!
但..誰來照顧花爸?

花媽認為照顧父母要親為才算盡孝,但柚子覺得子女須照顧父母,但也有追求夢想的權力,於是便出國深造,將照顧爸爸的重擔交給了姐姐橘子。
橘子一肩扛下照顧責任,因養護機構經濟負荷重,決定自己照顧…
但沒多久橘子崩潰了,照顧失智花爸的壓力實在太大了,橘子想把花爸安置在養護機構,希望藉此來減輕的負擔,而花叔卻跑來找橘子興師問罪!難道犧牲奉獻才是孝道精神?
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情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請見影片〕

| 教師回饋

這組在學期中演出短劇時,當場提問了花叔似乎潛在地對家中照顧失智父親的男生女生有著很不同的態度。這組同學在期末劇時竟完全充分地回應,每段精練細膩的情節和內心劇…,不僅兼顧每個角色心路歷程的起伏,也反映社會文化實景和多樣心態,真是一群靈慧、極有創意的年輕人。觀看欣賞時: 莞爾之下,其實內心是澎湃安慰的…

【愛要及時,晚勒就來不及了】

角色分配:
媽媽:云淇;兒子:展加;媳婦:培雯
弟弟展減:禹彤;互助家庭工作人員:佩玟 鈞翰 宜珊 宥陞
旁白:孟潔;接待中心:鈞翰 宜珊;孫子:宜珊、宥陞

前情提要:
媽媽被確定診斷出失智,兒子與媳婦正討論著如何照顧媽媽
劇情介紹:
展加(兒子)和培雯(媳婦)決定把媽媽留在家中照顧,但由於夫妻倆都要上班,於是希望帶媽媽參加「老人瑞智學堂」,那裏有很好的照顧,媽媽在那裡我們可以很安心,夫妻倆也能稍稍休息一下。
一個月後,展加夫妻倆工作與家庭兩頭燒,培雯希望展加請展減(弟弟)來照顧失智的媽媽…
完全不了解失智症的展減要如何照顧一個已經不認識自己的媽媽?這其中又會衍生出什麼樣的問題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請見影片〕

| 教師回饋

照顧老化長者的本身就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工作,這一組從學期中的劇情就放入病情告知和跨領域多元醫療健康的意念及合作。期末更指向關照情事與資源的安排執行與困難衝突,難道責任永遠屬於特定家人和有意願及能力者的身上?當問題拋出時,有聽眾回答:展加哥哥應不只自己一肩扛照顧主責,也可試著帶領展減弟弟如何進入母親的世界。因此學到,永遠要相信團體的潛能,更須從促進個體關切到總體社會關懷的路而邁進…

【失智宣導計畫-期末報告】

組員:
醫學一 周郁勛   醫學一 廖品鈞
物治一 陳亭妤   物治一 高閔威
醫放一 趙芷涵   護理一 李詠峻
牙醫一 鄭羽軒   生科三 許若嵐
護理博班生 洪毓婷   臨床護理所 莊家豪

| 教師回饋

本組同學有著多重點子和藍圖雄心,受到冰桶計畫的啟發,試圖結合社群媒體透過扮老而先預演老化對自身形貌的衝擊,也試想設計粉絲頁集結精美的圖片針對不同年齡層展開失智症宣導計畫,傳達給社會大眾關懷失智的訊息。

| 老師的話

社會都市化和現代化的急遽變遷,影響或挑戰著華人傳統的大家庭結構和文化價值觀。一個社會老人福利體制的國家政府,慣常主張人民維持自由平等的精神,強調以個體獨立自主的文化下,企圖再提倡以家庭為基準和自我犧牲價值為取向的醫療照護之想法及政令實在推動不易,很難立即建立和成為號召家庭照顧者現身之最佳的說服工具和利器。相反的,對已擁有傳統的家庭主義或孝的價值觀或責任的我們,縱身在目前現代化民主或醫療科技昌盛的現況,拋棄傳統觀念則恐怕是很容易完成的。本課程著重文化與倫理對人和社會關照的影響。孝道乃是本土早已存在的重要文化價值與家庭社會規範,指引子代對待親代的態度和關照行為。「孝道」已然是中國家庭倫理中重要的核心價值,「孝」的根本意義及在現代人的實踐上又該如何?我國社會衛生福利和醫療照護體制長期多方沿用他國模式,需小心無意間淪喪本國的固有文化及精神基礎。

每個人的生成化育和家庭社會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身為醫學健康照護為主的大學生及研究生除了生醫病理的觀點外,更該有人文關懷素養的培育。家庭是一人成長原初的場域,透過課堂主題、對象、課程內容意涵的描述呈現對話,更經由省思和實作家中長者的生命回顧故事書(life story book)來促進親子互動的經驗和歷史,使學生思索自己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生活和生命意義,同時課程也在同學小組對課程內容的回應和當下的話語(dialogue)與思想交流下,課程妥切地運用詮釋教學法(hermeneutic pedagogy)的理念和方法,試圖讓學生有更深對自我和他人(self and others)的觀照,及企圖能共創關懷社會 (caring society) 與個體倫理實踐(praxis)的養成。從大部分的學生在小組內漸漸與組員有更深厚的情感,形成更深入的對話與思考與實踐的投入,對年輕人還是抱有希望的,教育還是有其特殊教化效應。

吳世豪導演 課堂對話

許樹珍教授 授課情景

| 學生的話

「能看到許多和自己不同的觀點,能有在職的學姊是很棒的事,可以看到很多現實面的東西。」

「從不同年齡層的觀點,在不同工作、學習、原生家庭的衝擊下,激盪出多元的觀點,讓失智照顧的想法有多方面的感受的看見,也藉由主持人及紀錄的職分上,更學習將資訊整合、分析,在激盪出更多idea。」

「能有更多元、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也能練習與他人共事、溝通,學到了合作、多方意見的重要。」

「我們小組有不同科系的同學以及不同自身領域的實務工作者,能聽到不同年齡層與專業對照顧議題的看法,會讓我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失智照顧議題。」

「能夠藉由不同背景身分的同組成員去聽到不同的想法進而能有更多想法上的刺激,也有不同的反思,並能從中學習到很多。」

「令我更了解失智症這個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嚴重問題,也知道了世人處理事情的方法。」

「上課的學生有較多元的背景,往往能帶來一般大學生沒有具備的知識、想法,能讓課堂的對話更多元,講者的背景也多元,帶給大家不同視野去看失智症。」

「我很喜歡和研究生一起上課的感覺,讓我們這些大學生走出學術象牙塔,可以了解到目前的社會狀況和困境。這對我來說是一大衝擊也是一大收穫。」

「從不同觀點刺激對於失智長者關懷的議題,每一堂演講均很精采及用心。」

「可以更了解別人的想法,可以呼應也可以互相激盪。」

「能聽聽不同的想法,並知道他人對自己的想法和反應。」

「看了很多社會上的真實經歷,令我對於失智老人有另一層面的想法。」

「可以聽到各位同學的意見,啟發自己不同方向的思考。」

「大家有各自的強項、經驗分享的誘人之處。」

「能聽到很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經驗。」

期末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