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心智系列課程
—— 107學年度第一學期 ——
結合認知神經科學、 心理學、醫學、護理學、哲學與倫理學
課程內容包括增齡的科學與哲學理論探究、個案研究、實地體驗訪談、方案設計、科學實驗驗證
創新與多面向的課程設計將刺激你/妳的創意
並學習從理論觀點瞭解高齡⻑者的內⼼與⾯對高齡化社會!
| 課程類型:選修(跨系、跨所、校外人士可選修、歡迎社區民眾旁聽)
| 課程時段:週一 5、6、7 節(實際上課時間為13:30~16:30)
| 授課老師:洪裕宏 / 心智哲學所 教授
王文方 / 心智哲學所 教授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死亡之後,自我是否還存在?自我的本質為何?我們應如何理解死亡?自我的形上學問題是人在生命歷程後半段經常探討的議題。本課程旨在創造新的哲學基礎理論與課程教材、並提供中西哲學與當代腦神經科學的跨領域對話平台與理論探究。將邀請陽明心哲所、台北榮總精神科專家、及國內佛學界學者(慈濟大學、政治大學、中央研究院)中研究心靈哲學、形上學、意識研究、精神醫學、與腦神經科學的數位專家共同授課,建立東西方跨領域學者、學生、社區高齡民眾對於自我和意識的探討平台,並期望未來能發展出全新的跨領域教材。希望能藉此活化傳統哲學思想,並提供現代腦神經科學豐厚的哲學背景。
| 課程類型:跨系選修
| 課程時段:週二 5、6 節(13:20~15:10)
| 授課老師:陳亮恭 / 醫學系 教授
李威儒 / 臺北榮總員山分院家醫科 醫師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增加,衍伸出更多元化的議題,本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人口老化相關議題,包含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老年人口的健康、成功老化、虛馰、老年人口的疾病多元性、安寧照護、高齡友善城市以及健康照護服務等等,期望學生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台灣社會中,學會高齡醫學的概念及懂得社會關懷。
| 課程類型:核心通識
| 課程時段:週二 9、A 節(17:30~19:50)
| 授課老師:張立鴻 / 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增加,衍伸出更多元化的議題,本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人口老化相關議題,包含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老年人口的健康、成功老化、老年虐待、老年人口的疾病多元性、安寧照護、高齡友善城市以及健康照護服務等等,期望學生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台灣社會中,學會高齡醫學的概念及懂得社會關懷。
| 課程類型:核心通識
| 課程時段:週四 3、4 節(10:10~12:00)
| 授課老師:嚴如玉 / 心智哲學所 助理教授
本課程的特色在於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方式,培養醫護人才在從事照護行為時所需的哲學素養。課程的進行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重在以照護為主題,將基礎的哲學子領域、科技與社會研究領域、與護理實作的知識整合起來,第二階段,學生將以社區高齡照護為案例進行踏查,第三階段,學生將依據社區高齡照護的實作體驗與踏查對話進行報告。
| 課程類型:跨系選修
| 課程時段:週四 3、4 節(10:10~12:00)
| 授課老師:楊雅如 |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教授
蔡美文 |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副教授
李雪楨 |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副教授
陳喬男 |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副教授
老化過程所導致之失能或失智,大多僅非單一病因所造成,係累積多重生理與心理系統之衰弱及退化,為一連續性之過程。故本課程將針對老化引發之衰弱,在心智哲學的心物探討架構下,由健康生活型態與認知之觀點出發,了解衰弱的機轉及其引發之功能與認知的問題、衰弱的篩檢方式、預防衰弱之原則及健康生活型態、活動要領與營養須知,並搭配場域的體驗活動,與高齡者有面對面之機會,以強化學習,同時進行課堂中的分組討論,配合課題進行構想「預防衰弱的創意活動」方案。此課程屬於跨領域課程,涵蓋哲學概念探討以及生理、認知、運動和營養等面向,引導學生從多方面了解老化導致衰弱之問題,並學習如何篩檢和執行活動指導的基本概念。
| 課程類型:核心通識
| 課程時段:週四 5、6 節(13:20~15:10)
| 授課老師:林映彤 / 心智哲學所 助理教授
本課程從生命倫理學的角度,探索未來社會面臨的倫理議題,以達到讓學生熟悉生命倫理學和認識與探討未來倫理議題之目的。課程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介紹倫理學理論,探索傳統倫理議題,包括「對/錯」與「好/壞」之概念與生命之意義。第二部分則探討高齡與未來社會之應用倫理議題,包括預立醫療照護計畫、安樂死、反生育主義與認知增強等,並藉由這些議題的討論反思第一部分討論之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