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論 | 國立陽明大學 生醫資訊所及護理所合聘教授
張博論教授自2003年開始耕耘台灣醫學(護理)資訊,2006年協助成立台灣護理資訊學會,為台灣護理資訊發展的關鍵人物。2006-2009 建立周旋性評估量表資訊化。2009 研發手錶型心電圖監測系統 ,2010 投入行動健康Mobile Health 研究 ,2011年帶領陽明團隊與資訊公司開發首款醫療領域專業平板電腦「MioCARE」。2012年榮獲美國醫學資訊學會AMIA(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選為代表性人物。2010-2013 參與教育部智慧生活計畫
人物專訪 | 張博論教授
採訪時間 | 2015年10月27日
採訪地點 | 陽明大學 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
Q:老師為什麼會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及開發,是否有些背景故事與我們分享?過去在長照或是醫療場域上遇到的問題是什麼?這些產品可以解決的部分是什麼?
A:第一、我本身是工業工程、產業工程背景對一般產業有較深入的認識,加上陽明大學醫藥健康的特色,所以我參與許多結合兩方面的創業工作。第二,我在美國念博士時,剛好遇到美國健康醫藥管理改革時期,如何將產業工程的技術用在健康管理領域,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民眾保險率,提高照護品質等等,嘗試用方法、工具來面對健康照護問題。
在陽明將近20年時間,早期是幫忙做醫護資訊教育的改革,因為現代產業經營裡,資訊的應用及管理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我進來陽明時,帶著過去背景的特色,如何用手邊的方法解決實用的問題,而非解決科學的問題。陽明一直以來都是走研究型的大學,研究型大學主要就是在解決回答科學性問題,而解決實用上的問題是要解決使用人員需要幫忙改善的問題,而且他們願意付費投資,願意拿出資源回饋,這就是產業的精神。產業精神就是一種搬有運無,有人有需要,我們能幫忙解決,才有產業。
2006年北榮成立高齡醫學中心,由於高齡非一般疾病,高齡照顧面對的是失能、衰弱、多元多疾病的,故引進國際上針對老人評估最重要的工具–周旋性評估量表,譯成中文版,雖然在科學上的驗證是有其效果,但這個工具很複雜,20多頁A4超過250題,很難在實務上應用。陽明當時的院長請我看是否能運用資訊工具將這個評估工具簡單化,這也是我走入高齡照護的機緣。且因為我長期研究行動設備、手持設備,以資訊專業的角度來看健康專業領域內的資訊化是相對落後的。同時注意到隨身設備的機會,在醫療照護領域裡面很多是人對人的,民眾看完診、領處方藥、醫生說明注意事項、衛教後,直到下次回診前,醫師護士無法知道病患後續狀況或發生什麼事,這樣如何知道醫師處置的方法是否正確,為了解決這個部分,我們設計了全球第一個專為醫護人員使用的手持設備,直到現在設計一個移動式平台連結醫護、照護者與民眾資訊,以解決前述的問題。
過去五年,能跟陽明很多不同領域的老師合作,一開始是幫助醫護人員完成評估工具,當中發現很多醫護單位評估問題,很多事需要民眾回答的,若民眾可以主動回答,這樣醫護照顧的模式就會改變,過去因為沒有好的工具,可能只能在看診的時候,有時長至三個月才評估一次,但假若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照顧的模式就不一樣了,讓民眾更積極的參與,由我們開發工具,讓周圍照顧他的人可以幫忙做紀錄,透過智慧手機回傳。
2010 剛好遇上神達企業正在尋求轉型機會,以陽明醫藥資訊方面的優勢,配合上中國大陸醫藥成長時期,而找我們這邊接觸合作。發展出醫護專用的行動設備,全球首部6吋手持醫護專用平板,經過軟硬體不斷更新版本,目前仍在醫護現場使用中。
2010-2014 國科會計畫老人行動健康應用 陽明也是全台灣第一個設計出利用智慧型手機、穿戴行設備、連結醫護端及年長者的服務平台。並在接下來的時間,計畫將這套系統產業化。
現在開發主要以軟體平台,不侷限專屬手機或裝置,一般智慧手機皆可用,著重在軟體的設計、細節及服務系統。但手機目前可測得的訊號較為簡單,若是較精確的醫療級的行動監測,就需要醫療級更精確的穿戴式設備,目前正在研發當中,雛型已經出來,待明年通過認證後就可以做更多生理訊號的監測。這樣臨床型的穿戴設備蒐集訊號,透過專屬開發的APP應用程式搭配智慧型手機傳輸功能,將訊號傳回遠端的管理中心,以建立整套服務系統。
Q:除了技術上創新的部份,是不是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健康或是減少痛苦/生活上的困擾等,在這幾個方面的成效如何?患者有什麼樣的反饋?
A:我們在2006年開發給醫護人員運用的資訊化評估量表,解決他們操作上的問題,大幅減少評估所需的時間,效率提高後,問卷品質隨之提升,也能快速帶出接受評估對象的問題點,對改善高齡照護品質有很大貢獻。
目前實證醫學一直想了解照護的成果如何,但是實際操作非常困難,醫院只能請個案管理師針對一些特殊疾病,由護理人員以電話方式聯繫出院後的追蹤及管理,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很難全面了解照護成果。雖然目前這些工作都在進行中,但是缺乏好的工具,透過目前研發的系統,病患可以自己做簡單的紀錄回覆問題,不須完全依賴護理人員單向的追蹤,醫病雙方回饋的速度及效率提升,行動健康在未來代表著照護模式很大的改變。
為了癌症術後的有效追蹤、慢性病的護理管理,正在開發測試幾套可以用手機紀錄管理系統,如此醫護需要收集的資料,可由民眾自己協助記錄,未來取得資料的速度及品質就不一樣了。
Q:未來的產業連結或發展方向是什麼?
A:未來學產的合作將會越來越強調,過去陽明大學以研究為主,但現在是期盼能與社區、業界有更多的互動參與與結合,在強調科學性的研究之外,同時注意到產業及未來市場上的需求,舉例來說,若要照護高齡者,我們有什麼工具需要開發,那就是產業機會。台灣的設計總是太強調技術面,缺乏人文關懷及思考方向,設計出來的成品如何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能有一種溫馨的感覺,是可以更加努力的。
【教育部智慧生活計畫】:
一系列針對老人照護的主題開課,配合資訊設備、社區服務整合,學生協助老人使用智慧型手機。觀察到年長者對新科技、新的行動設備是相當有興趣的。未來的老人照護不是定點在家中,而是可以鼓勵年長者向外走出去,利用臨床型的設備/智慧型手機+軟體,讓年長者的家人可以透過工具掌握狀況並作記錄。